
每當寒流來襲,香港天文台錄得氣溫降至攝氏15度以下時,皮膚科門診因冬天皮膚乾癢求診的人數便會顯著上升。根據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會的調查數據顯示,約有65%的香港居民在冬季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皮膚乾燥與瘙癢問題。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長者群體,連年輕上班族和兒童也難以倖免。冬季的香港雖不像北方城市般嚴寒,但室內外溫差可達10度以上,加上寫字樓與住宅普遍使用暖氣或空調,使得皮膚如同在沙漠與綠洲間不斷切換,最終導致保護屏障受損。
許多患者描述這種乾癢感如同螞蟻在皮膚上爬行,夜間躺入被窩後更為明顯,嚴重時甚至會從睡夢中癢醒。香港醫學會2022年的研究指出,持續性冬天皮膚乾癢會導致38%的患者出現睡眠障礙,25%的人產生焦慮情緒。更有教師與服務業工作者表示,皮膚不適已影響到他們的專業表現與人際互動。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狀,實則牽動著整體生活品質,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其成因與解決之道。
香港冬季雖相對溫暖,但東北季風帶來的乾燥空氣會使相對濕度驟降至50%以下。此時室內暖氣設備的持續運轉,更會讓環境濕度進一步下降至30%的警戒線。這種「外乾內也乾」的環境,會加速皮膚角質層的水分蒸發,形成惡性循環。特別是在地鐵站與辦公大樓等密閉空間,由於新風系統不斷循環乾燥空氣,皮膚暴露在這種環境超過4小時就會出現緊繃感。此外,香港特有的「海陸風效應」會讓沿海區域居民感受到更強烈的濕度變化,加劇冬天皮膚乾癢的發生機率。
人體皮脂腺的活躍度與溫度密切相關,當環境溫度低於18℃時,皮脂分泌量會減少40%以上。同時,皮膚角質層中的天然保濕因子(NMF)活性也會隨溫度下降而減弱,這使得皮膚自我保水能力大打折扣。最新研究更發現,寒冷會導致角質細胞間脂質的排列結構改變,特別是神經醯胺的合成量減少,使皮膚屏障出現肉眼看不見的縫隙。這種變化在40歲以上族群尤為明顯,因為他們的皮膚再生周期本就較長,受季節影響的程度更為顯著。
香港人習慣的熱水澡在冬季成了隱形殺手。當水溫超過40℃時,不僅會洗去皮膚表面的保護性油脂,更會破壞角質層的蛋白質結構。市面常見的沐浴產品中,約有70%含有皂鹼成分,這些清潔力強的產品會使皮膚pH值暫時升高,需要2-6小時才能恢復正常酸鹼平衡。在此期間,皮膚的防禦力處於最低狀態。此外,頻繁使用磨砂膏或清潔刷具的習慣,雖然能帶來瞬間的滑嫩感,卻會加速角質層損耗,為冬天皮膚乾癢埋下禍根。
年齡是影響皮膚狀態的關鍵變數,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,65歲以上長者出現嚴重冬天皮膚乾癢的比例較青年族群高出3.2倍。這與皮脂腺退化、膠原蛋白流失密切相關。而患有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癬等慢性皮膚疾病的患者,其皮膚屏障本就較為脆弱,冬季環境變化更容易誘發病症惡化。值得注意的是,甲狀腺功能低下、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患者,也常伴隨皮膚乾燥問題,這些都需要專業醫師的鑑別診斷。
冬天皮膚乾癢的表現形式多元,最常見的是皮膚呈現細碎脫屑,猶如撒上白色粉末,特別好發於小腿前側、手臂外側等皮脂腺較少的部位。若輕抓皮膚會出現白色劃痕(皮膚劃紋症),這表示皮膚已處於高度敏感狀態。隨著症狀加劇,患者會發現皮膚紋理變得明顯,出現類似乾旱土地的龜裂紋路,此時若不及時處理,可能發展成紅色網狀斑塊(乾性濕疹)。
嚴重病例中,患者會因持續搔抓導致角質層破損,形成滲血結痂的惡性循環。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皮膚科統計顯示,每年冬季因搔抓引發繼發性感染而就醫的案例約佔門診量的15%,其中最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。這些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,復原期較單純性乾癢延長2-3週。因此及早識別症狀並適當介入,是避免情況惡化的關鍵。
選擇保濕產品時應注重成分搭配,理想的冬季保養品應包含三大類成分:
不同部位應使用不同質地的產品,例如軀幹適用濃稠乳霜,臉部則適合輕盈乳液。香港藥劑師學會建議的「黃金保濕時機」是沐浴後3分鐘內,此時毛孔擴張且角質層含水量高,最能有效鎖住水分。睡前可加強使用含有燕麥膠或維生素B5的產品,這些成分能整夜持續修護。外出前則應選擇含有抗氧化成分的防護型產品,以對抗冷風刺激。
冬季清潔應把握「速戰速決」原則,淋浴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,水溫以手觸感微溫(約37℃)為宜。選擇潔膚產品時,應注意成分表是否含有以下溫和成分:
| 成分類型 | 代表成分 | 作用機制 |
|---|---|---|
| 兩性界面活性劑 | 椰油醯胺丙基甜菜鹼 | 溫和清潔不刺激 |
| 非離子界面活性劑 | 烷基聚葡萄糖苷 | pH值接近皮膚 |
| 氨基酸系潔膚成分 | 椰油醯甘氨酸鈉 | 保持角質層完整性 |
避免使用含有薄荷醇、樟腦等清涼劑的產品,這些成分雖能暫時止癢,長期卻可能導致皮膚更乾燥。沐浴後應以輕拍方式吸乾水分,而非用力擦拭,以保留些許水分在角質層。
衣著方面應選擇純棉、絲質等天然材質,避免羊毛直接接觸皮膚。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測試發現,標示「抗皺免燙」的化纖衣物常殘留甲醛,可能誘發接觸性皮炎。洗衣時應使用無香精洗衣精,並確保充分過水。飲食方面,每日飲水量應達體重(公斤)×30毫升的標準,多攝取鯖魚、核桃等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,有助改善皮膚發炎狀態。在環境控制上,使用加濕器維持室內濕度在50-60%最為理想,若無加濕器也可在室內晾掛濕毛巾或放置水盆應急。
當出現以下警示信號時,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:持續性搔癢影響日常活動、皮膚出現化膿或蜂窩性組織炎症狀、自行護理2週未見改善。香港醫管局提醒,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肝膽功能異常、尿毒症等也可能表現為頑固性皮膚瘙癢,需要專業鑑別。就醫時醫師可能會根據病情嚴重程度,處方以下治療:
值得注意的是,香港部分社區藥房提供皮膚諮詢服務,由註冊藥劑師提供初步建議,這對於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是便利的選擇。
要徹底擺脫冬天皮膚乾癢的困擾,需要建立全方位的防護觀念。除了前述的保養措施外,建議每季進行一次皮膚狀態評估,記錄不同護理方式的效果。隨身攜帶旅行裝保濕產品,在洗手後及時補擦,避免水分流失。選擇含有防護成分的衣物洗劑,減少化學殘留刺激。最重要的是培養「預防重於治療」的觀念,在秋季末就開始加強保濕,為皮膚建立儲水庫。透過這些積極作為,即使身處香港多變的冬季氣候,也能維持肌膚水潤舒適,遠離乾癢困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