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碼科技

剖腹產疤痕完全攻略:種類、護理、淡化方法全解析

開刀生仔

剖腹產疤痕的種類

剖腹產(開刀生仔)是現代醫學中常見的分娩方式,但術後留下的疤痕卻讓許多媽媽困擾。剖腹產疤痕主要分為兩種:橫切疤痕和直切疤痕。橫切疤痕是目前最常見的切口方式,位於恥骨上方約2-3公分處,長度約10-15公分。這種切口方式傷口較美觀,且癒合後疤痕容易被內褲遮蓋。直切疤痕則是從肚臍下方垂直切開,長度約15-20公分。這種方式現在較少使用,主要用於緊急情況或特殊醫療需求。

兩種疤痕的外觀差異明顯:橫切疤痕通常較細且平整,而直切疤痕較粗且可能更明顯。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切口方向與皮膚張力線的關係。橫切方向與皮膚自然張力線平行,因此癒合後張力較小;直切則與張力線垂直,容易形成較寬的疤痕。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統計,約85%的剖腹產手術採用橫切方式,僅15%因醫療需要採用直切。

原因及外觀差異

選擇切口方式的主要考量包括醫療必要性、手術緊急程度和醫師判斷。橫切傷口出血量較少、術後疼痛較輕,且對腹部肌肉的傷害較小。直切則能更快進入子宮,在緊急情況下能爭取寶貴時間。疤痕外觀的差異還受到個人體質影響:疤痕體質者(約佔人口的5-10%)無論哪種切口都可能形成明顯的增生性疤痕或蟹足腫。

剖腹產後疤痕的形成過程

剖腹產疤痕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,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:傷口癒合階段、疤痕組織增生期和疤痕成熟期。傷口癒合階段通常持續1-2週,此時身體會啟動凝血機制,形成血痂保護傷口。香港婦產科醫學會指出,約70%的剖腹產傷口在此階段會出現輕微紅腫,這是正常發炎反應。

疤痕組織增生

術後2-6週進入疤痕組織增生期,此時疤痕可能變紅、變硬並輕微凸起。這是因為膠原蛋白過度沉積所致,約30%的媽媽會經歷明顯的增生反應。此階段疤痕可能伴隨瘙癢感,切忌抓撓以免刺激增生。6個月後進入成熟期,疤痕逐漸軟化、變平,顏色由紅轉白。但完全成熟可能需要1-2年時間,期間仍需持續護理。

剖腹產疤痕的護理重點

正確的疤痕護理能顯著改善最終外觀。首要原則是保持傷口清潔與消毒。香港衛生署建議,術後2週內每天用生理鹽水清潔傷口,並使用醫生處方的消毒藥水。避免感染至關重要,若發現傷口有異常分泌物、發熱或劇烈疼痛,應立即就醫。根據香港醫院數據,約5%的剖腹產媽媽會遭遇傷口感染問題。

保持乾燥與適度按摩

保持傷口乾燥能加速癒合。淋浴後應立即用乾淨毛巾輕拍乾燥,避免摩擦。術後4-6週(經醫生確認癒合良好後)可開始疤痕按摩:用指腹以畫圓方式輕壓疤痕,每天2次,每次5分鐘。這能促進血液循環,防止膠原蛋白過度堆積。香港物理治療師學會建議使用維生素E油或醫用矽膠凝膠輔助按摩,效果更佳。

淡化剖腹產疤痕的方法

隨著醫學進步,現在有多種方法可幫助淡化剖腹產疤痕。除疤凝膠和矽膠貼片是最常見的非侵入性選擇。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測試顯示,含洋蔥提取物或肝素的凝膠可減少15-30%的疤痕明顯度。矽膠貼片則通過保持疤痕濕潤、調節膠原蛋白排列來發揮作用,需連續使用8-12週才能見效。

雷射治療與微針療法

對於頑固疤痕,可考慮雷射治療。香港美容醫學會數據指出,脈衝染料雷射能有效改善疤痕紅腫,3-5次療程可減輕40-60%的色素沉澱。微針療法通過刺激皮膚自我修復機制,促進膠原蛋白重塑,適合已成熟但仍明顯的疤痕。嚴重疤痕增生者可考慮手術修復,但香港整形外科醫生提醒,二次手術仍有10-15%的復發風險。

剖腹產疤痕飲食注意事項

飲食對疤痕修復有重要影響。應多補充膠原蛋白,如雞爪、豬蹄、魚皮等食物,或選擇含維生素C的補充劑(促進膠原蛋白合成)。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,術後每日攝取至少75mg維生素C和15mg鋅(幫助傷口癒合)。同時應避免酒精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這些可能加劇發炎反應。一項香港孕產婦調查顯示,注意飲食調理的媽媽疤痕滿意度高出23%。

剖腹產疤痕常見問題與解答 (Q&A)

Q:疤痕何時可以碰水?

A:一般建議術後2週內保持傷口乾燥,2週後經醫生確認可開始輕柔淋浴,但應避免浸泡浴缸或游泳(至少等待6週)。

Q:疤痕癢怎麼辦?

A:輕微瘙癢是癒合正常現象,可冰敷或塗抹醫生推薦的止癢藥膏。切勿抓撓,這可能刺激疤痕增生。

Q:運動會影響疤痕嗎?

A:劇烈運動需等待6-8週,但產後2週可開始輕柔的骨盆底肌運動。香港婦產科醫生建議,核心運動應在3個月後逐步恢復,避免增加腹部壓力導致疤痕擴張。

推薦文章